古韵遗风:新昌调腔古戏专场-第七届东方名家名剧月
演出时间:2014年4月14日 周一 19:45
演出场馆:上海东方艺术中心-演奏厅
新昌调腔,是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,为明代“四大声腔”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唯一遗音,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2006年5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被誉于“中国戏曲活化石”。调腔演唱风格独特,最具代表性的是“干唱”、“帮腔”和“叠板”。它那“不托丝竹,以板助节;锣鼓帮扶,后场(乐队)帮接”的老南戏“干唱”形式在其它剧种比较少见。新昌调腔属曲牌体音乐,曲词为有规定词格的长短句,用的是五声音阶。现保留下来的调腔曲牌有360多只、套曲32套,其中有“南套”、“北套”、“南北合套”。
明传奇调腔《牡丹亭·入梦》(15分钟)
《牡丹亭》是明代大文豪汤显祖的代表作,传承至今约400余年。《入梦》由原著《惊梦》改编,其中杜丽娘的表演不用折扇,水袖也没有抖袖的动作,别具特色。
《入梦》演侍女春香偕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。杜丽娘入梦,花神引丽娘与书生柳梦梅欢爱。
音乐模式:丝竹托腔,锣鼓帮扶、以板为节。前台启齿,后台帮腔。
杜丽娘-王嘉瑜
柳梦梅-俞臻杰
春香-梁晶娜
特邀艺术指导:沈世华
复排导师:章华琴
司鼓:邢奏滨
元杂剧调腔《汉宫秋·饯别》(35分)
音乐模式:不托丝竹,锣鼓帮扶、以板为节。前台启齿,后台帮腔。
《汉宫秋》,全名《破幽梦孤雁汉宫秋》,是元代“曲状元”马致远代表作。调腔现存《游宫》《饯别》两出由光绪手抄本参照竺财兴口述整理而成。调腔本与原著的曲文大体一致,所改之处不失原词之高雅清丽,甚至有所增色,当系度曲高手改削而成。《饯别》一出,由汉元帝一唱到底,唱“新水令”套,十余只曲牌百转千回,肝胆欲摧,具有摧人泣下的艺术感染力。
《汉宫秋》写昭君和番故事。《饯别》述匈奴单于被昭君美色所惑,陈兵于边境,遣使索昭君和番。汉元帝叹文臣无安邦之策,武将无御敌之能,无耐忍痛割爱,在灞桥与昭君惜别。
汉元帝-王莺
王墙-王晓燕
尚书-刘杭炯
特邀艺术指导:黄小午
复排导师:丁法安
司鼓:邢奏滨
元杂剧调腔《北西厢·请生》(16分钟)
调腔《北西厢·请生》的最大特色在于“打破框架,比原著尤为得体。”
按《北西厢》元杂剧的演出模式,每一出戏无论角色多少都是由一位演员一唱到底,其词格严谨,不得越雷池一步。调腔本打破了元杂剧一人唱到底的框架,由角色分唱。如《请生》一折,元杂剧是由红娘一唱到底,而调腔本红娘唱罢“粉蝶儿”后,“醉春风”和“脱布衫”均改由张生唱,既不改变原曲牌文词,又使角色的唱腔和剧情发展更为合情合理。
《请生》讲述红娘奉老夫人之命请张生过府的故事,体现了红娘的机灵活泼与张生的风流倜傥。
音乐模式:不托丝竹,以板为节、锣鼓帮扶。前台启齿,后台帮腔。
红娘-章银萍
张生-石林芹
复排导师:章华琴
司鼓:邢奏滨
明传奇调腔《水浒记·活捉》(33分钟)
俗名《活捉三郎》,取材于明许自昌所作之《水浒记·冥感》。调腔表演中多有绝技,如“椅子功”、“脸变色”等及插唱昆腔。
事叙阎婆惜被宋江刺死后,不奈幽冥寂寞,复怨张文远(三郎)不记旧情,终日里朝秦暮楚,寻花问柳。趁夜深阴风惨凄,飘然来至三郎寓所,叫开房门,几经试探后用一根白练将三郎吊到阴司,再谐鸳谱。
音乐模式:丝竹托腔,以板为节、锣鼓帮扶、前台启齿、后台帮腔
张文远-陈涛
阎婆惜-王嘉瑜
特邀艺术指导:刘异龙
复排导师:王益莉
司鼓:邢奏滨
票价:420、320、220、120、60元
场馆电话:021-68541234
场馆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丁香路425号